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案件中的热点问题探讨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6 19:40:35 287 人看过

科学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案件中,除去已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严格责任归责制度、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等法律制度外,还有更多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制度可以制定和推广。

一、建立强制保险制度与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海洋污染损害案件具有污染面积广、受害人数多、赔偿数额大的特点。海洋污染损害一旦发生,单纯依靠加害人的经济能力有时根本不可能真正对受害人实现补偿。强制保险制度与基金制度正是损害赔偿社会化和风险分摊的重要手段。上述两种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负担,防止因赔偿而导致企业关闭或破产,同时,也可以为受害人提供切实的损害赔偿保障,实现对受害人的真正救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强制保险制度与基金制度是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中较为成熟且为环境保护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我国目前只是根据《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1992年议定书的要求在部分远洋船舶中实行了强制保险制度,《1971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及其1992年议定书也仅适用于我国香港地区,并未将上述制度推广于全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为保护环境侵权受害人的赔偿利益,减轻环境侵权人的赔偿负担,增强治理环境污染或者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我国有必要在海洋污染环境保护中全面实行强制保险制度与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二、建立公民环境权与公益诉讼制度

公民环境权是公益诉讼制度的实体权利基础,而公益诉讼是对公民环境权的司法救济方式。

公民环境权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因此引发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而出现的,它是指公民有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健康和良好环境中生活、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和保护、改善环境的义务。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公民环境权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公益诉讼制度在国际上也已有成功经验。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中,虽然均有公民对于环境污染进行检举或控告的规定,但这并非明确的公民环境权概念,依据这些规定也尚不能在实践中提起真正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环境权与公益诉讼制度。

(一)公益诉讼的原告人资格

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提出源于环境的整体性,正是环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任何对某一资源或某一区域环境的损坏,都将可能遭致对环境整体性的破坏,任何一个污染行为,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公众潜在的环境利益。因此,从该制度设立的目的以及长远利益来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必须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公益的实现为标准。所以,原则上应当放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以便所有有志于环境公益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均有可能以诉讼的形式实现对环境公益的保护。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环境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依法行使公民环境权与提起公益诉讼的理念尚需培养,因此,在公益诉讼的最初设立阶段,原告的主体资格尚不宜过于放宽,建议首选由检察机关或环保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人,因为相对于公民个人或民间团体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人来讲,检察机关或环境行政机关在调查举证的能力以及经费保障上都更具优势。

(二)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

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因此,环境诉讼的根本出发点及目的应当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基于此,应当允许公益诉讼的当事人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危险进行诉讼,而不能仅将司法救济的范围限于已经实际发生的危害。同时,亦应当允许原告就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提起撤销之诉,以最大限度地防范环境危险的发生。

(三)诉讼费用承担的特殊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可能涉及高深科技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与举证,因此,在诉讼活动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诉讼费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考虑环境诉讼的公益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对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给予特殊照顾。我国法院原本就有关于诉讼费用的减、缓、免等规定,可以考虑将这些措施适用于公益诉讼,以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鼓励原告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四)滥诉的限制

公益诉讼原告起诉资格的放宽、受诉范围的扩大以及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客观冲突,均可能导致公益诉讼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这一制度被滥用,其结果不但会影响环境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有效性,还会不适当地加重法院的负担,最终对环境公益的保护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特别规定一些限制条件,以防止滥诉可能性的发生。例如,在环境行政机关已经开始对环境公益损害行为采取积极措施的情况下,就应限制公民再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在对于某些非紧急事件,应限定原告在通知被诉对象后一定时间内才能提起诉讼,给环境行政机关以必要时间对被诉对象予以行政追究(对此美国法的经验是60日)。

三、建立灵活的排除侵害方式

排除侵害主要用于公民或法人的财产、人身可能由于加害单位或个人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的危害继续存在的情形。

目前,就有关环境损害所设定的民事救济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损害赔偿;二是排除侵害。排除侵害是在损害后果实际发生前或者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前的救济,因其防患于未然的价值使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我国有关环境侵权行为和环境相邻关系方面的法律都规定了加害人负有排除侵害(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的责任,但缺乏对排除侵害这一重要责任形式成立要件的进一步界定。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排除侵害的成立要件:一是受害必须是可以认定的,只有可以确定的受害才可以适用排除侵害制度;二是原因行为的公共性、有用性、必要性是重大的。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再适用利益衡量原则,主要考虑侵害行为的形态、程度,受害利益的性质、内容,加害行为是否有公共性以及是否采取防害措施等情况。对于使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害或有可能受害的行为,必须予以排除,无利益衡量的余地。对造成精神损害、生活妨碍或存在有害危险的,则应综合侵害的地区性、受害人回避损害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居住的先后关系、加害人的公益性与公共性、是否遵守公法义务等多个因素考虑是否超过忍受限度和准许排除侵害。

我国传统的侵权民事责任形式,对排除侵害只有完全适用与完全不适用两种规定,缺乏中间状态。因此,造成要么排除侵害,完全停止加害人的活动;要么维持侵害状态,使受害人完全忍受侵害和不幸的极端状态。这种适用方法也会人为造成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完全对立、无法兼顾的后果。因此,在排除侵害的具体方式上,应增加部分排除危害(又称中间排除危害,如限制污染性工厂、设施的运营时间或排污时间、限制扰民机场的飞机起降时间、限制噪声扰民的建筑施工时间、责令安装或改善污染防治设施、禁止部分加害活动等)、代替性赔偿(即以交付赔偿金的形式代替发布关闭污染性工厂的禁令)等更具调和性的制度,以便法院通过对有关利益的比较平衡而对各种侵害排除方式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兼顾对受害人的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08日 01:4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环境污染相关文章
  • 污染环境罪管辖问题
    实践中一些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属于典型的跨区域刑事案件,容易存在管辖不明或者有争议的情况,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以及排放、倾倒污染物的车船停靠地、始发地、途经地、到达地等地点;环境污染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相关地方都属于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环境污染结果发生地”包括污染物排放地、倾倒地、堆放地、污染发生地等。一、严重污染环境的具体情形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18种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在饮用水水
    2023-03-15
    240人看过
  • 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
    环境税是帮助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环境税的原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以投入物为基础征收环境税的做法比较恰当。环境税是基于环境保护的税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因此在我国实施环境税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环境税庇古税排放物税投入物税处理好环境问题对一个健康的社会和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由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现阶段环境税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实施环境税呢?如果需要,又应该实施什么类型的环境税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实施环境税的原因对于环境问题,从经济的角度,人们将焦点放在了“负外部性”上,也就是说,经济个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周边
    2023-04-21
    105人看过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探讨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在尽量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保险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效运用好环境责任保险有利于补偿被保险人因依法承担环境污染责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快速有效地赔付受害人,同时能够极大地促进污染治理和环境技术的发展。国外的环境责任保险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由保险公司和环保部门合作推出污染责任保险,在大连、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相继展开。但此次试点工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承保规模小,且逐步萎缩。2007年12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清晰地描绘了我国将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路线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
    2023-06-06
    153人看过
  • 环境污染渐成民事诉讼热点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本报将就几个因环境利用不当而导致的环境侵权案例,请律师详解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室内污染检测不容忽视去年10月原告万某为结婚需要与被告某装修公司达成装修协议,由该公司对万某住房进行装修,装修工程于今年1月上旬完工。1月中旬万某搬入新房居住后,于4月份出现头晕、全身乏力等症状,后其母也出现类似症状,经诊断为血液病。7月,经环境监测中心对其居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室内空气超标,同时,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用于装修的细木工板的检测,发现该木板甲醛释放量为13.9个单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E1级细木工板(可直接用于室内)的甲醛释放量应≤1.5个单位。万某认为由于装修公司在装修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造成有毒气体
    2023-06-06
    469人看过
  •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的晚间是什么时间点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的夜间是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在夜间,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一、周日小区装修违法吗周日小区装修属于违法行为。周末装修,按照法律规定来说,是禁止的。如果在禁止装修的时间里面装修,属于违法行为。根据相关规定,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法定休息日、节假日全天及工作日12时至14时、18时至次日8时,禁止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等扰民作业。二、傍晚放鞭炮可以报警吗?可以1.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
    2023-03-01
    131人看过
  • 四川"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实施
    媒体1月19日从省环保厅获悉,《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目前已正式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将重点开展28项改革,把解决空气、水、土壤和辐射环境污染防治作为重点任务。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排放限值、倍量替代、总量前置、煤炭控制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增量控制五制度将制度化、法制化;削减污染物存量实行双控制,综合管理工业点源、城乡面源和机动车移动源等多种污染源,协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水污染防治,未来将突出工业园区、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等重点,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将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制度改革,突出重金属污染源减排、固废危废土壤污染监管、土壤环境监测的三转变。同步开展的还有辐射环境监测制度改革,将建立民用高危放射源在线监控网络管理体系,加强在川核设施周边及饮用水放射性监测。污染防治法制
    2023-04-24
    65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责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更多>

    #环境污染
    相关咨询
    •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9-19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负责调查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的渔业污染事故。
    •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9-09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等符合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规定,并在运输单证上准确注明货物的技术名称、编号、类别(性质)、数量、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等内容。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委托有关技术机构进行危害性评估,明确货物的危害性质以及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方可交付船舶载运。
    • 附件五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9-27
      已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的中国籍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持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合同或者财务担保证明,向船籍港的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保证证书。
    • 防治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25条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9-10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申报而未申报,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海事管理机构查验污染危害性货物,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径行查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是什么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9-09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迟报、漏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3个月至6个月的处罚。瞒报、谎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5万元以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