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真实事实构成名誉权侵害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17 16:52:59 487 人看过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散布真实事件一般是不会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侵犯名誉权是通过虚构、捏造事故,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侵犯的行为。

侵犯名誉权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

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的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基于我国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行为人行为违法

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但是按照惯例,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受害人并不得据此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种情况下,唯一可以救济的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做出处理。

3、存在损害后果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名誉权的限制】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21日 21:5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名誉权相关文章
  • 发的信息真实属于侵犯名誉权吗?
    发的信息真实不一定属于侵犯名誉权,要看对方发布的信息是否出于公开状态。如果对方是发短信辱骂,其他人不知道此事,不会降低社会对你评价,就不构成侵犯名誉权。认定行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一、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
    2023-06-25
    332人看过
  • 诽谤事实一般不会构成名誉侵权吧?
    行为人并非诽谤的陈述事实行为是不会造成名誉侵权的,名誉侵权需要行为人虚构或者捏造关于受害人的事实,并对其名誉进行损害。《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一、口头侮辱罪立案标准言语侮辱罪的立案标准是按照侮辱罪来进行定罪处罚的,而侮辱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我国的法律规定了每一位公民及法人都依法享有名誉权与人格尊严权,并受保护,严厉禁止任何人以侮辱,诽谤等等行为来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因此根据法律对此的规定,如果有人对公民和法人名誉侵权的损害情况成为事实的话,被损害名誉权的公民及法人可以依法要求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赔偿,并要求对方承担侮辱名誉权及人格尊严权的侵权责任。二、控告他人诽谤罪需要符合什么条件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控告他人诽谤罪需要符合下列
    2023-06-21
    443人看过
  • 名誉侵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
    一、名誉侵权的违法行为名誉侵权的违法行为有:1.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2.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二、名誉侵权的损害事实名誉侵权的损害事实有:1.受害人的名誉受到损害,即对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降低。2.受害人的精神和财产利益遭到损害,精神损害即受害人精神上所受痛苦、压抑、忧郁等;财产损害即受害人因名誉受到贬损引起的财产利益损失,包括因为精神痛苦住院支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三、名誉侵权的诉讼时效名誉侵权诉讼时效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
    2023-06-07
    155人看过
  • 名誉侵权中如何认定有损害事实
    名誉侵权案件中,由原告举证证明有损害的事实,例如侵犯肖像权造成受害人财产权利减少、为恢复名誉而支付的费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五条【名誉权的限制】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一、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的区别是什么名誉权与肖像
    2023-02-18
    340人看过
  • 怎样证明名誉权收到侵害的事实
    一、诉讼被侵名誉权需要什么证据(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单位处分,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四)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原告名誉权的证据。(五)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二、名誉侵权上诉状怎么写原告XXX,女,XX年XX月XX日生,住所地XXXXXX,身份证号XX,电话XX。被告XXX,XX,XX年XX月XX日生,住所地XXXXXX,身
    2023-04-30
    352人看过
  • 讲事实也算侵犯名誉吗
    一、讲事实也算侵犯名誉吗不算侵犯名誉。讲事实不属于捏造事实。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主要是由侮辱、诽谤两种行为。所谓的侮辱是指使用语言、肢体动作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低、损害他人的人格,破坏他人的名誉,情节严重,需要用刑罚处理的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而讲事实仅仅是陈述事物或者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存在着通过捏造、诽谤的行为使名誉受到损害。讲事实是人通过客观现象,主观意思表示的行为。只要实事求是,就不存在侵犯他人名誉。二、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有主观过错。行为人有过错是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假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其推断为具有损害他人名誉的主观故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
    2023-04-14
    329人看过
  • 名誉侵权案件的事实流程
    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3、排期开庭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4、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制
    2023-03-19
    483人看过
  •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在网络上散布应当如何定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2013年9月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或者将信息上涉及他人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事实,在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他人、指使人员在网络上散布,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五百次以上,或者造成被害人或者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二年内曾经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具体到本案,刘二、张三、李四、王五捏造并在网络上发布吴大侵占单位财产事实信息,构成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之事实,该信息被点击、浏览超过五干次,被转发超过五百次,并致吴大之妻精神失常,符合“情节严重”之要求,具备了诽谤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应当以诽谤罪定罪量
    2023-06-12
    127人看过
  • 造成名誉损害都侵害他人名誉权吗
    有下列情况下具有违法阻却性,不成立对名誉权的损害。一是实施新闻报道和正当的舆论监督。二是行为人引用已经公开的权威报道,并且有理由相信该报道内容真实性的。三是公正评论。四是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行使权利。这四种情况下是免责的不构成名誉权侵害幼儿教师爱上了一早有家室的男子,为争取早日转正,该幼儿教师自称是情人的小老婆,多次主动致电情敌的单位,要求单位领导劝说情敌离婚或开除情敌。其后,该教师又主动上情敌家吵闹,并指责情敌是第三者。情敌一怒之下以名誉受到侵害为由将该教师告上法院。日前,某法院经仔细审理后认为不构成名誉侵权,遂一审判决驳回情敌的诉讼请求。在庭审中,许某还请出多位证人出庭证明自己遭受了杨某的侵害。不过,杨某表示,自己是通过正常途径,向许某的单位如实反映情况,并非在公开场合恶意诽谤,所以不构成侵犯许某的名誉权。法院驳回正房诉请,法院审理认为,杨某到许某家中闹事、打电话向许某单位领导反映情况的行
    2023-07-24
    211人看过
  • 名誉权的损害事实如何认定
    (一)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三)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
    2023-02-22
    70人看过
  • 名誉权受侵害的实质类型有哪些
    名誉权受侵害的形式有: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一、社交平台骂人属于名誉侵权吗社交平台骂人属于名誉侵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辱骂他人的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二、被小人毁灭名声怎么办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名誉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任何用侮辱、诽谤、捏造事实,散布流言蜚语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使受害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遭受其他不利后果,都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您的名誉遭受毁损,可以选择起诉,并要求对方道歉。三、网络谣言侵犯人的什么权利网络谣言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
    2023-04-06
    380人看过
  • 写小说用真人真事侮辱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吗
    一、写小说用真人真事侮辱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吗?写小说用真人真事侮辱他人,侵害了他人名誉权。但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二、受到侵害名誉权请律师有用吗需要聘请律师进行相关的诉讼(一)公民有维护自己名誉尊严的权利。名誉既然是社会对于一个公民的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是公民长期以来生活作风、品德、才能和素养的客观反映,因此对于该具有客观性的评价,公民有保持这种评价的完整性、客观性的权利。(二)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
    2023-04-22
    451人看过
  • 说的是事实算不算侵犯名誉权
    不算侵犯名誉。讲事实不属于捏造事实。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主要是由侮辱、诽谤两种行为。所谓的侮辱是指使用语言、肢体动作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低、损害他人的人格,破坏他人的名誉,情节严重,需要用刑罚处理的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而讲事实仅仅是陈述事物或者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存在着通过捏造、诽谤的行为使名誉受到损害。讲事实是人通过客观现象,主观意思表示的行为。只要实事求是,就不存在侵犯他人名誉。一、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有主观过错。行为人有过错是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假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其推断为具有损害他人名誉的主观故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最终导致他人
    2023-04-01
    342人看过
  • 并非诽谤陈述事实会名誉侵权
    名誉侵权是指通过虚构事实、捏造事实的方式对他人名誉权进行侵害的行为,如果只是陈述事实的,是不会构成名誉侵权的。名誉侵权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的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基于我国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2、行为人行为违法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但是,笔者认为,按照惯例,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
    2023-06-03
    345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权
    词条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名誉权
    相关咨询
    • 不实报道侵害了名誉权,新闻报道构成侵害名誉权怎么办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16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候,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那么当公民的名誉权被侵害后,可以要求侵害人立即停止侵害,并且澄清事实,说明自己侵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还被侵害人一个清白,另外,还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果给被侵害人造成了精神伤害的,还可以要求被侵害人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人拒绝赔偿,拒绝赔礼道歉的,被侵害人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侵害人还给被侵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的,触犯到了
    • 侵犯名誉权的事实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04
      侵犯名誉权的情形如下: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侮辱和诽谤两种情形,侮辱是指行为人故意以语言、文字、暴力等形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隐瞒真相,故意或者过失捏造某种虚假的事实并加以传播。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
    • 新闻作品引用事实不真实是否侵犯名誉权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15
      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针对公开传播的或其他可信的事实发表评论,内容基本公正,没有侮辱他人内容的,不构成名誉侵权。评论作品引用的事实有可信的新闻来源,但后来证明所引述的事实失实,原告就此提起名誉权诉讼的,如果原告无法证明被告发表评论时应该发现报道失实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故意编造虚假事实或依据明显虚假的事实进行评论或者诽谤他人,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 陈述事实会名誉侵权吗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8-29
      陈述事实不会名誉侵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名誉权侵权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其内容包括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等。
    • 散布谣言是否侵犯名誉权?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02
      维护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