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虚假信息是否构成名誉权侵犯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10-15 06:50:07 121 人看过

散布真实信息并不属于侵犯名誉权,但名誉权是重要的人格利益。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而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侮辱和诽谤。针对特定的民事主体实施侮辱和诽谤行为,才能认定为对名誉的损害。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负有的义务是更正和删除。不履行该作为义务,拒不更正、删除或者道歉的,构成不作为的侵害名誉权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

散布真实信息并不属于侵犯名誉权。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散布真实事件一般不会被视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通过虚构或捏造事实来侵犯他人名誉的。

名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特定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品德、才干、信誉、资历、声望和形象等方面的客观评判。这种评价直接关系到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属于重要的人格利益。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

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二是诽谤。所谓侮辱,是指故意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而诽谤则是指因过错捏造、歪曲事实或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同时,基于名誉权作为人格权需与特定主体资格相联系并由其专属享有的特点,上述侮辱和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民事主体实施,方可认定为对名誉的损害。至于侮辱和诽谤的具体行为方式,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

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负有的义务是更正和删除。该作为义务不履行,拒不更正、删除或者道歉的,构成不作为的侵害名誉权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

散布真实事件是否侵犯名誉权?

散布真实事件是否侵犯名誉权,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一定。

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其名誉、荣誉和尊严的权利。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

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散布虚假信息:如果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并且会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则其行为就构成了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

2. 未经授权地公开他人隐私:如果散布的信息是关于他人隐私的,未经授权地公开了他人的隐私信息,则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他人隐私,同样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

3. 侮辱、诽谤或造谣:如果散布的信息是侮辱、诽谤或造谣的,同样会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并不一定侵犯名誉权。例如,散布的是已经公开的事实,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或揭露违法行为而公开的信息,则其行为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

是否侵犯名誉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未经授权地公开了他人的隐私信息或侮辱、诽谤或造谣,则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但如果散布的是已经公开的事实,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或揭露违法行为而公开的信息,则其行为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个人享有的保护其名誉、荣誉和尊严的权利。名誉权包括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是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散布真实信息并不一定侵犯名誉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侮辱、诽谤或造谣等行为方式可能会侵犯名誉权,但散布真实事件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一定。因此,在散布真实事件时,需要注意避免侮辱、诽谤或造谣等行为,以保护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5月24日 07:3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名誉权相关文章
  •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罪名认定标准
    编造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严重程度需要达到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才能被视为犯罪。而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在判断严重程度时,需要考虑“严重扰乱”和“社会秩序”两个方面。但在司法实践中,除了进行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外,还必须以现实公共秩序遭到破坏作为入罪的处罚基础。社会秩序的范围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公共交通秩序、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秩序、公民日常生活秩序、职能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等方面。编造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视为一种情节犯罪,只有当这种行为严重到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能被视为犯罪。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可以分为“严重扰乱”和“社会秩序”两个方面来理解,而这两者的判断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抽象成分,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除了进行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外,还必须以现实公共秩序遭到破坏作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行为入罪的处罚基础。社会秩序的范围
    2023-11-11
    376人看过
  • 犯伪证罪否构成名誉权侵害
    犯伪证罪是有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的,当然具体是否构成的话,还需要看这个伪证罪它的具体的行为表现是怎么样的,如果这种伪证的行为是通过捏造虚假的事实,对于他人的名义确实造成了实际损失的话,那么就会构成这样的名誉权侵权。犯伪证罪是有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的,这个要区分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话依据最新《民事诉讼法》102条规定可能会对做伪证的证人罚款、拘留。若是刑事案件中证人做伪证则可能构成伪证罪。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四)
    2023-02-13
    381人看过
  • 举报犯罪失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案情]:2004年1月20日,刘某在商场看到正在购物的陆某,误认为是几天前骗走其现金1000元的骗子,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随即依法将陆某进行留置盘问。后因无证据证明陆某有诈骗行为,陆某被留置一天后释放。后陆某认为自己无端被指控,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安民警押走并留置24小时,精神上受到了很大伤害,遂起诉至法院,要求刘某为其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3000元。[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刘某是否侵害了陆某的名誉权,存在以下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指控陆某曾对其实施诈骗行为,致使陆某被公安机关留置,刘某虽然没有对陆某进行侮辱诽谤的故意,但却存在一定的过失。且刘某的过失行为还影响到社会公众对陆某不利的评价,致使陆某名誉遭受了损害。故刘某对其过失行为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公民举报和控告违法违纪行为,是宪法赋予的重要权利。刘某依法
    2023-04-24
    243人看过
  • 法庭上的言论侵犯名誉是否构成侵权
    法庭上的言论侵犯名誉是否构成侵权?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争议性语言陈述与司法程序处理的事实和结果有特定联系时,不构成名誉侵权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因他人名誉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错。我们如何以审查他人报告的主观态度为例?如果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不严格,我们怎么能轻易识别侵犯他人声誉的主观心态?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社会监督的主体,应当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因为基于中国的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行为人的行为是违法的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对这一构成要件中的“法律”做出明确解释。然而,笔者认为,根据实践,这里的“法”应该是有限的解释,只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行为人可
    2023-05-07
    306人看过
  • 侵害名誉权一定要对外散布吗
    侵害名誉权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三)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
    2023-03-22
    284人看过
  • 严惩网上散布虚假、恐怖信息
    本报讯(记者简工博通讯员忻文轲)警方昨天透露: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侦破多起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恐怖信息或以其它方法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均受到法律惩处。今年4月,网民高某在互联网某论坛扬言要对政府机关实施自杀式爆炸,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警方接报后立即展开侦查工作。经查,高某自今年3月起,多次在互联网上散布扰乱公共秩序的虚假信息。4月29日,高某在某网站论坛涉及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的讨论中,编造、传播爆炸威胁恐怖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日前,高某已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批准逮捕。今年5月,网民范某出于对所在公司行业规定的不满,在互联网某论坛中发表言论,煽动该行业员工罢工。警方调查认为,范某的行为已触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依法对其处以行政警告并罚款500元。今年2月,互联网多个网站上出现攻击政府机关的图片发帖,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经查证,网民
    2023-06-06
    140人看过
  • 男子为要彩礼在网上散布女方信息是否构成侵权
    男方要求女方返还彩礼款,维护其合法权益,应当通过诉讼或者民间调解等合法途径进行。男方在未经女方允许,将女方的信息公之于众,其行为侵害了女方的人格权。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应当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律师补充:一般人格权具有如下特征:1.概括性。一般人格权在构成上表现出集合性,是各种具体人格权的抽象与总括,反映具体人格权的本质特征与共同目的。2.普遍性。一般人格权作为民事主体享有的人格利益的一般抽象,不会因为权利主体或权利构成的不同而出现差别。自然人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个体因素的差异如何,社会组织不论其组织形式、财产多寡、规模大小有何不同,均普遍享有一般人格权。3.专属
    2023-05-06
    436人看过
  • 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吗,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一、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吗名誉权被侵犯可以报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二、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
    2023-06-07
    302人看过
  •  虚假信息构成的罪名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提供虚假信息通常被视为构成诈骗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大,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诈骗数额巨大,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或者没收财产。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提供虚假信息通常被视为构成诈骗罪。金额较大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骗取金额巨大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徙刑,并被处罚金。骗取金额特别巨大的,会被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被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虚 假 信 息 涉 及 的 法 律 问 题 分 析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发布可能涉及到多种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虚假信息侵犯个人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和第一千零一十三条的规定,个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
    2023-08-31
    231人看过
  • 是否利用虚拟空间诽谤他人构成名誉侵权
    原告**娜儿和被告沙丽的妹妹是玛纳斯县一所中学的同学(均为化名)。后来,他们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冲突。在石河子市某中专读书的被告沙丽得知此事后,为报复原告**娜儿,发泄对姐姐的愤怒,于2012年2月12日用家中电脑注册了一个QQ账号,并用原告**娜儿的名字在网上开设了一个QQ空间。她利用这一载体,先后在网上粘贴了13张原告的照片,但根据实际情况什么也没发生,以原告的名义写下诋毁原告的日志,并将诋毁原告的信息发给原告的同学和朋友。被告上述行为的影响已经从网络发展到现实生活,不仅干扰了原告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而且损害了原告的名誉,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利用虚拟空间诽谤他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经玛纳斯县人民法院审理的名誉侵权纠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日就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恶意诽谤他人达成民事调解协议:起诉你在网上向原告公开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7000元。案件事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人民法院审理的
    2023-05-31
    279人看过
  • 转发图片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
    一、转发图片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转发图片是构成名誉权侵权,根但前提必须是采取捏造事实等情况。自然人享有名誉权。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二、名誉权侵权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三、侵犯名誉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人民法院依照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
    2023-04-16
    342人看过
  • 庭审陈述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案情]王某在担任单位基建办主任期间,与张某之妻李某结识。2003年9月,张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与李某离婚。在公开开庭过程中,张某向法庭陈述:“我与李某离婚,王某的介入是原因之一”,“王某以法律顾问的名义,经常与李某出去吃饭,是不正常的朋友关系”。除离婚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外,另有数名亲友旁听了开庭。后法院一审判决不准张某与李某离婚。2003年12月,王某以张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张某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分歧]对于张某在其离婚诉讼中涉及王某的言辞,是否已侵害王的名誉权,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张某并未提供王某介入其家庭生活的证据,故其在离婚诉讼中的陈述系捏造事实,有损王某的形象和声誉,且该诉讼为公开审理,有数人旁听了庭审,因此张某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对王某名誉权损害的后果。据此,应判决支持王某的诉讼请求。另一种意见认为
    2023-04-24
    147人看过
  • 工作评价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被告依照合同约定在工作联系单中提出意见评价,属于侵害名誉权的一种抗辩事由,是一种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承担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王利明先生认为,抗辩事由主要有如下几种:内容真实,正当的舆论监督,合理引用,正当行使权利,受害人同意,第三人过错,履行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正当行使权利应具备如下要件:(1)必须有合法授权或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享有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2)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是必要的。正当行使权利并非都会造成对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侵害,只有在必须行使权利而且行使权利会造成对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抗辩事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合同约定对职工作出的涉及个人品德的意见评价,属于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即使评价有不当之处,也不能认为是侵害名誉权。因为依据合同约定作出意见评价本身是合法行使权利的表现,不应涉
    2023-06-29
    130人看过
  • 村民散布虚假信息被依法处理
    贵州省警方14日首次对媒体通报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公安局于日前查处一起利用互联网虚构事实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案。当事人受到警方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10月12日,三穗县AA镇BB村村民孔某某故意歪曲、捏造事实,有意将互联网上下载的其他图片冒充为三穗县聚集群众被公安执法人员打死等虚假内容并编造相关文字发到微博上,其微博内容被多人转发,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经查,孔某某所发微博中的有关图片文字信息为编造的虚假信息,孔某某本人对其散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目前,三穗县公安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对孔某某处予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警方提示:利用互联网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对此将坚决依法查处。警方希望广大网民及时举报网上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023-04-24
    238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权
    词条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名誉权
    相关咨询
    • 散布虚假信息罪根据什么构成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17
      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散布虚假信息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恶意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荣誉权,我们应该怎么进行维权呢?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27
      恶意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等合法权利,可以收集证据进行民事诉讼; 如果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可构成敲诈勒索罪;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 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名誉是否属于侵权行为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27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具体的诽谤行为作了规定,摘录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
    • 在信息网络上散发、转发、散发虚假事实的名誉信息构成诽谤罪定罪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8
      《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具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故意,客观上也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符合刑法的规定。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
    • 民政局泄露违法信息构成侵犯名誉权吗?
      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07
      曝光违法行为属于舆论监督或者正当履行职责,不属于侵权。名誉权不是遮羞布!名誉权不等于就不可以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批评揭露!这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