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看欠款人属于哪个部门,如果是国有企业,可以找国资委,如果是私有企业,可以找工商局。也可以去法院起诉。运输运费也是一种劳动报酬,拖欠运费也属于一种欠薪行为。运输营运者帮货主运货,货主就要付运输费,他们之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劳动合同关系。所以对欠运费的行为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当然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一、中介扣钱找劳动局有用吗
拖欠工资的,可以到劳动部门的保障监察大队投诉,也可直接申请劳动仲裁。首先应该到所在市区的劳动局对你公司进行投诉,劳动监察大队会对此立案,留下你的基本资料.然后去你公司调查了解,事情属实他们会出面调解,并警告你公司的行为已违反劳动法,遇到拒不执行的公司他们会强制执行.单位拖欠工资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解决:(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仲裁费用200-300元,如果你胜了全部由公司负担。(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4)、根据国家规定在仲裁或诉讼的时候,你可以要求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二、老板不给工资报警110管吗
老板不发工资,劳动者可以报警的,但多数情况下报警也没什么用。如果是欠了工资,或者没有准时发工资。员工是可以立即辞职,并且找劳动监察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还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按照上述途径索取工资的同时,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要求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你加付赔偿金。
-
找哪个部门来追讨拖欠的运费?
212人看过
-
东西运费拖欠找什么部门
234人看过
-
为什么拖欠工资要找相关部门打?
434人看过
-
医疗事故找哪个相关部门
166人看过
-
拖欠运费求助何处:公司相关部门列表
99人看过
-
运输运费不给发我找哪个部门
384人看过
仲裁费用是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仲裁机构支付的费用。一般包括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前者是仲裁机关办理案件所支付的费用,由申诉人提前支付;后者包括鉴定费、勘验费、测试费、差旅费和证人的误工补贴,按实际费用收取。案件处理结束时,受理费和处理费由败诉... 更多>
-
公司发工资老板拖欠找哪个部门还可以要求老板赔偿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25拖欠工资找哪个部门: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第一、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 因此,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是违反上述规定的。 第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
-
我想咨询一下,老板拖欠工资是要找哪个部门甘肃在线咨询 2024-09-191.如果是单位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的,可以打12333电话进行投诉举报,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直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 由于单位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当事人还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且要求经济补偿。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结论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
-
厂子老板跑了拖欠工资找哪些部门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13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无权扣发劳动报酬,拒不支付的可以致电当地劳动监察机关协助解决,电话一般是12333 或致电当地114查询。
-
拖欠运费不给该找那个部门投诉浙江在线咨询 2023-07-05拖欠运费不给属于民事纠纷,可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解决。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
拖延运费不出应该找哪个部门?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07承运人因拖延运费扣留承运货物,行使正当行使留置权这多少年在处置物流法律纷争的经过中,时常碰到承运人(车方)因托运人(货主)拖延运费,不得不扣留托运人的货物而导致纷争的案例。司法实践中,对于承运人能否扣留承运的货物及法律后果的承受众说纷纭,具体的处置方法也五花八门,在此,本人想联盟现行有效的法律限定提议自己的看法。法律与此相关的限定分别限定在《民法典》、《保证法》、《保证法司法解释》及有关部门法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