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1
劳动争议超过仲裁时效,仲裁庭一般不予受理,而法院一般也不受理。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来处理。仲裁时效是一年,如果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的十五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决定是否受理。
发生劳动争议后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如果双方终止劳动关系的,则要在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
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劳动仲裁的时间为一年期,那么如果劳动者错过了仲裁时效只是表明了劳动者失去了“胜裁权”,不能通过仲裁的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还有“胜诉权”——即便超过仲裁的法定时效,劳动者也能就该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通过诉讼程序,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后果是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纠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利,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否则,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裁决完毕; 案情复杂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因此,劳动争议案件最多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60内下达裁决或结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定不予受理法院受理的情况如下: (一)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应当受理; (二)虽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但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应当依法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的当事人确定方法如下: 1、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2、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明确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并且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更加合理,当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时,由前者管辖。此外根据劳动法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地为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机构。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
当事人劳动仲裁案件胜诉后,公司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劳动者作为申请人可以带着已经生效的劳动仲裁裁决书到当事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去申请对公司的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