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家赔偿丧葬费有哪些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企业职工(含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按下列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根据湘劳社政字[2004]34号: 一:丧葬补助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由死者所在单位法给当地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四个月的丧葬补助费,在火葬区不实行火葬的,不得享受丧葬补助费。 二:供直系亲属救济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公死亡。根据死者生前供养直系亲属人数,一次性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24-32个月。其中:供养直系亲属一人者,为死者当地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4个月;二人者,为死者当地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8个月;三人及三人以上者,为死者当地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32个月。 每个地区的标准可能有一些小差别,但大概差不多,这里是湖南省的,供你参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目前国家还没有对非国营企业职工休婚丧假作出具体规定。员工休丧假的具体操作可参考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之法律规定: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另外,国家规定丧假不计入年休假假期。员工可以享受带薪的丧假。
-
国家赔偿丧葬费法律规定是怎样计算的
国家赔偿丧葬费计算,国家赔偿丧葬费,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
2020.10.29 142 -
交通事故中丧葬费赔偿标准都有哪些
交通事故中的丧葬费的赔偿标准为:丧葬费=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X6个月。这个费用是法定的标准,即使死者家属办理死者丧葬事宜所需的费用超过这个标准,加害人也无须支付超出部分而是死者家属自行承担。
2020.09.28 106 -
丧假国家有哪些规定
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劳动者在丧假期间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2020.11.17 267
-
国家赔偿丧葬费有哪些法律规定
国家赔偿丧葬费计算,国家赔偿丧葬费,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
2022-12-04 15,340 -
丧葬费有哪些赔偿
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亲属对死亡的受害人进行安葬所产生的丧葬费用的支出。一般用于逝者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告别仪式、火化、骨灰盒、骨灰存放等,这明显是一种财产损失,对
2022-09-02 15,340 -
丧葬费赔偿规定
根据上一年度被起诉法院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按六个月总额计算。因人身伤害死亡的,无论受害人的职业、身份、工作、性别、年龄如何,无论是生活在城镇还是农村,在支付丧葬费标准时,都不再有差异,适用同一标
2021-12-13 15,340 -
国家赔偿丧葬费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国家赔偿丧葬费计算,国家赔偿丧葬费,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
2023-01-25 15,340
-
01:12
医疗事故丧葬费如何赔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的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当地的平均丧葬费用进行计算,具体则包括存尸费、尸体运转费、尸体整容费、火化费、寿衣费等费用,出于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的考虑,丧葬费用可以略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但是若因为患者家属大操
2,145 2022.04.17 -
01:19
国家规定的丧假有多少天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如公司员工的直系亲属,直系亲属一般包含父母、配偶和子女发生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经员工所在公司的行政领导批准之后,酌情给予一到三天的丧假。如果员工的直系亲属在外地发生死亡时,且需要员工本人去外地亲自料理丧事的,所在
10,004 2022.04.15 -
01:11
新丧葬费标准新丧葬费标准如下:丧葬费是上年度本省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2倍,因此,从2021年9月1日开始,丧葬费就等于2倍的当地月可支配收入。从以往各地区标准不统一,有的包干,有的挂钩,最终实现了与当地月支配收入相挂钩的统一模式,更加清晰、明了,也更
4,66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