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有什么后果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有什么后果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有什么后果

2020-11-11 179
普法内容
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根据相关规定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3、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4、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 (一)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四)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有人因为所在单位恶意规避工龄规定
    有人因为所在单位恶意规避工龄规定

    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根据相关规定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

    2020-03-13 219
  • 公司债务恶意逃避
    公司债务恶意逃避

    抽逃出资或虚假出资;关联交易;公司人格混同;公司吊销执照或注销公司(未积极进行清算);滥用股东权利,占用公司资金;转移资产。

    2020-06-20 269
  • 恶意注销公司的后果
    恶意注销公司的后果

    恶意注销公司的处理方式: 1、若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2、若抽逃其出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2020-05-20 208
专业问答更多>>
  • 恶意规避工龄的后果有哪些恶意规避工龄的

    法律分析 恶意规避工龄有下列后果: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根据相关规定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

    2023-11-19 15,340
  •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会怎样处理?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的后果是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

    2022-11-12 15,340
  •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的工资问题有何影响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的后果是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

    2022-05-22 15,340
  • 恶意规避工龄对企业的影响

    公司恶意规避工龄的后果是应认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恶意规避工龄的行为包括: 1.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

    2022-12-10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恶意抢注商标有什么后果吗 01:05
    恶意抢注商标有什么后果吗

    恶意抢注商标的后果是最终会被商标局撤销商标权,并且被侵权人可以向恶意抢注的一方申请民事赔偿。恶意抢注申请人成为合法所有人之后,即会利用其注册商标的占用权,禁止他人使用原本属于自己的商标或利用其处分权对被抢注者高价转让或高价许可使用该商标。恶

    331 15,340
  • 公司恶意逃避债务能否要求股东承担 01:15
    公司恶意逃避债务能否要求股东承担

    公司股东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人格滥用是指,控制股东利用股东以认缴出资承担有限责任,和

    1,466 15,340
  • 公司恶意调岗降薪怎么办 01:12
    公司恶意调岗降薪怎么办

    公司恶意调岗降薪的解决办法有以下三种,分别是: 1、公司恶意调岗降薪,劳动者可以先与公司协商解决; 2、如果协商不成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去举报、投诉,要求用人单位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岗位、原工资; 3、依法通过申请仲裁,要求用

    9,277 15,340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 合伙人

擅长:刑事辩护、民事诉讼
咨询律师
134-1035-7909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